首页 > 民俗 > 冬至是哪一天 冬至的意义是什么

冬至是哪一天 冬至的意义是什么

时间:2023-11-03 18:00:02作者: 神座网来源:八字算命

冬至是哪一天 冬至的意义是什么

冬至是每年的第22个节气,也是中国人的一个重要节日,冬至的到来也意味着最寒冷的时节将至,有的人还不是很清楚冬至是哪一天,这是由于冬至这一天并不是固定的,而是有一个交节的时间段,比如今年是在12月22日,接下来就一起来看看小编带来的冬至的意义是什么的解析,千万不要错过了。

【冬至是哪一天】

2024冬至是2024年12月22日,冬至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这时太阳到达黄经270°。《恪遵宪度抄本》记载:“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至,故曰冬至。”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

冬至之后,虽然太阳高度角渐渐高起来了,但这是一个缓慢的恢复过程,每天散失的热量仍旧大于接收的热量,呈现“入不敷出”的状况。到了“三九、四九天”,积热最少,温度最低,天气也就越来越冷了。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景观差异较大。冬至日的白昼虽短,但是冬至日的温度并不是最低;冬至之前不会很冷,因地表尚有"积热",真正寒冬是在冬至之后。由于中国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这天文意义上的气候特点对于中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

冬至过后,中国各地气候都将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和“数九寒天”了。所谓“数九”,即是从冬至逢壬日算起(亦有说法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类推;数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此时寒气已尽 。九天为一个单位,谓之“九”,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或“完九”。从“一九”数到“九九”,冬寒就变成春暖了。

冬至三候

冬至的三候就是指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一候水始冰

在北方,强冷空气阵营极强,经常南侵,产生大风降温还伴有雨雪天气寒流。一般地,冬至一过,在我国就渐渐进到严寒季节。而这时,在北方,水一般已经能够结成冰了。记忆里,无数冬日的早晨,凝固在工程及其绿色植物里的露珠像魔术表演一样变成了各种各样外形的冰棱、冰碴,全透明晶莹,颇有趣味;而睡觉之前,孩童们最喜欢在院子里放入一桶净化水,待早晨起床,拿出那清亮的冰块儿盘玩。也有不谙世事、顽皮的孩童将冰袋放进口中,咬得“嘎嘣”直响。在冬日,小小冰块儿为孩子们产生无限大快乐和开心。

二候地始冻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冬至之际,就是冷冻之始。这时,北方丰收早就完毕,开阔的原野上,裸露出一片片红白的土地资源。一场雨出来,通过霜降,土壤的表面常常会出现一层薄冰,脚踩上去,“嘎吱”直响。可不要小看了那很薄的冰面,它们都是在包囊并守护着土壤。由于土地资源是民生之本,有了这个,大家才可以辛勤耕耘,才会粮种,有饭吃。所以被冷冻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在以它本身的形式劝诫大家:地冻将息,如同人之将省,以贴近生活而博采众长也。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雉就是指野山鸡一类的大雕,蜃为大蛤。冬至后,野山鸡一类的大雕便不常见了,而海边却能够看见机壳与野山鸡线条、色调相近的大蛤。古代人觉得冬至后雉便成为大蛤了。这个说法充斥着想像且富有戏剧化。古时候,因为高新科技比较落后,大家只有凭想象力和猜想来描述自然界中的诸多状况。实际上,冬来,冬候鸟北迁,降水降低,海面与江河的水位线可能就相对应减低,大家便经常还可以在外露的海滩上看到大蛤了。

2020-2030冬至时间表

冬至时间:2020年12月21日 星期一

冬至时间:2021年12月21日 星期二

冬至时间:2024年12月22日 星期四

冬至时间:2023年12月22日 星期五

冬至时间: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冬至时间:2025年12月21日 星期日

冬至时间:2026年12月22日 星期二

冬至时间:2027年12月22日 星期三

冬至时间:2028年12月21日 星期四

冬至时间:2029年12月21日 星期五

冬至时间:2030年12月22日 星期日

【冬至的意义是什么】

冬至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节日,在古代尤为重要,人们会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庆祝冬至节。冬至的含义:冬至表示寒冷的冬天来临。冬至时,太阳黄经为270。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我们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冬至,作为中国二十四节气的一个重要节点,冬至是太阳南行的极致,这天北半球的太阳高度最小。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冬至是太阳南行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23°26′S)向北移动,北半球(中国位于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增长。由于冬至前后,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运行的速度稍快,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阳直射南半球的时间,比直射北半球的时间约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日“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 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 中说:"冬至阳气起, 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 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冬至的由来

中国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廿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北斗七星会指向不同的方位,即所谓“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与干支时间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

西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北方中原地区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土圭测日影法在黄河流域测定“二十四节气”。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定的,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在传承发展中,二十四节气被列入农历中,成为农历一个重要部分。

冬至有“日南至”之称,是反映太阳光直射运动的节气。冬至这天太阳南行到极致,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自冬至这天起太阳直射点往北回返,冬至是"日行南至,往北复返"的转折点,此后太阳高度回升、北半球各地白昼逐日增长。冬至标示着太阳新生、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冬至是一个吉日,如《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太阳回升,是一个太阳直射点往返循环的开始,应该庆贺。

冬至的风俗

冬至吃的风俗食物有饺子、汤圆、羊肉汤、年糕、番薯汤果、糯糕、擂圆、酿酒、麻糍、冬至面、冬节丸、桂圆烧蛋、南瓜饼、炸点心等。其中,北方多数地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后也成为多数北方中国人冬至的风俗。

而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现山东滕州一带,这天被称作数九,节前会给长辈送诸如羊肉等礼品,数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汤。

江南一些地区,则比较盛行吃汤圆,取其团圆的意思。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户磨糯米粉,并用糖、肉、菜、果、萝卜丝等做馅,包成冬至团,不但自家人吃,也会赠送亲友以表祝福之意。

杭州年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食物,属于农历新年的应时食品。年糕是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在春节和冬至,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

在宁波的传统习俗中,番薯汤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番”和“翻”同音,在宁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将过去一年的霉运全部“翻”过去。

46
首页八字生肖起名星座风水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