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俗 > 立秋三侯 立秋的古诗

立秋三侯 立秋的古诗

时间:2023-11-02 20:00:05作者: 神座网来源:八字算命

立秋三侯 立秋的古诗

我们都知道立秋是四立之一,也就是一年中的三个月,恰好这三个月是立秋三侯的总时间,据说立秋三侯形容的是立秋之后的三种气候变化,那么你知道立秋三侯是哪三侯吗?关于立秋,古人有很多的记载,除了在立秋这天祭祀和举行庆典以外,古代的诗人也少不了为立秋题诗作词,其中也有诸多名篇佳句,小编就在这里,为各位朋友们介绍立秋的古诗,快来看看吧,不容错过的精彩内容!

【立秋三侯】

立秋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2023年立秋的具体时间 2023年立秋早还是晚>>>>

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凉风至: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 来自聚巧网

白露降: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

寒蝉鸣: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立秋三候是这样说的,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鸣。也就是说每隔5天是一候,立秋时间在阳历每年08月7~9日,所以我们在这个时间基础上加5天就可以推算出立秋三候中每一候的时间了。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每年8月7、8或9日立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必定开始落叶,因此才有“落一叶而知秋”的成语。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而秋季又是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历史渊源

立秋,“四立”之一,秋季第一个节气。《历书》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说文解字》:“秋,禾谷熟也。”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如《管子》所说:“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 在二十四节气中,立秋并不代表暑热天气就此结束,据二十四节气排序,立秋之后还有处暑节气。立秋至处暑期间天气还是很热,处暑节气后便出暑了,自处暑节气起暑气渐退。立秋后,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万物随阳气下沉从而开始从繁茂生长趋向成熟。在古代农业社会,立秋对农事的具有重要的意义。

季节划分

天文法:传统的四季划分方法,依据天文划分,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作为四季的始点,因此秋季以立秋为始点,秋季从立秋起至立冬前结束。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

气温法:现在划分四季常根据气温变化划分,采用的是近代学者张宝堃的“候平均气温”划分,按候平均气温法,日平均气温连续五天介于10℃~22℃之间算是进入秋季。

气象变化

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的结束,立秋后还有一个处暑节气,处暑节气后才出暑。民谚:“大暑小暑不算暑,立秋处暑正当暑。”所谓“热在三伏”,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至处暑往往还处在“三伏”期间,所以初秋天气还很热。热与凉的分水岭并不是在夏秋之交。所以,想要立秋后就马上凉爽还是为时尚早。立秋后,暑气一时难消,秋后还有“秋老虎”的余威。

【立秋的古诗】

1、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杜牧笔下的好诗句太多,哪怕是关于秋天的,比如有“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秋声无不搅离心,梦泽蒹葭楚雨深”

但是在这首诗里,杜牧写得已经是9月重阳之深秋了,诗人张祜到池州来看他,两个人一起登齐山,杜牧作诗留念。

公元845年,是杜牧仕途的困顿期,张祜同样如此,所以两个人惺惺相惜,都略有些惆怅。

2、晏几道的《鹧鸪天》

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

云渺渺,水茫茫。征人归路许多长。

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

晏几道这一生,风流不羁,父亲本是前宰相,可自己却执意游风尘,所以经常出入秦楼楚馆。

也因此结交了很多歌妓,他有很多词,都是写给青楼歌女的,包括这首《鹧鸪天》。

这首词晏几道写得很是伤情,为离别后之慨叹。

这就是人心的矛盾之处,他本知歌女无情,却还是眷恋不舍。

俨然秋叶对树木的依恋,最终都会堕于北风中。

3、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谢朓楼”为著名的“送别楼”,所以很多文人墨客都在这里留下过经典诗篇。

李白这首诗,当作于公元753年秋,此时他客居宣州不久,有友人来访,临别之际李白设宴送行,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经典名篇。

其实此时李白的日子过得并不好,离开长安后,他再次飘蓬江湖,所以诗中悲凉之意尽显。

4、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李商隐这首诗,是一首“怀人诗”,崔雍、崔衮为他的表弟。

公元833年,令狐楚调任京职,所以李商隐离开了太原,曾在玉阳山悟道4年,但期间曾客居一位骆姓人家的园亭里。

仕途的不如意(之前数次落榜),让他开始怀念故人,以及表兄弟在一起时的快乐时光。

所以落笔伤秋,吟风叹晚。

5、刘禹锡的《秋词二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古人提起秋天,皆有伤怀之意,唯独刘禹锡喜欢秋日的晴朗,所以他是“诗豪”。

刘禹锡这首诗,作于他贬官朗州期间,由此可见他豁达的心胸。

万里晴空之下,几只仙鹤冲开云浪,乘风而去,刘禹锡见此景诗意已成,便随着鹤迹一起扶摇直上。

这自然是一种比喻,同时也展现出了刘禹锡乐观的人生态度。

6、元稹的《咏廿四气诗 立秋七月节》

不期朱夏尽,凉吹暗迎秋。天汉成桥鹊,星娥会玉楼。

寒声喧耳外,白露滴林头。一叶惊心绪,如何得不愁。

元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把“二十四节气”都作了诗的人,这是了不起的成就。

最重要的是,每一首他都写得很好。

因为全诗有24首,所以无法确定是写于哪一年,更不知道是否是在同一年完成。

从这首诗的意境中看,唐代的旧历和今天的节气变化相差不大,同样是七夕刚过。

所以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真的是上可观星,下可玄地。

7、王勃的《滕王阁序》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的《滕王阁序》素有“千古第一骈文”之美誉,其辞藻之精炼华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我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王勃的这两句诗,自可谓是这篇“千古奇文”中之最“甲”诗句。

也是描写秋天最美的诗句。

虽然《滕王阁序》是骈文,但这两句亦可谓是“诗句”,因为上下句平仄交替,对仗工整。

遗憾的是,王勃27岁英年早逝,所存作品不多,否则他的成就当不止如此,甚至有人说,堪比李、杜。

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起始。斗指西南,太阳达黄经135°,于每年公历8月7或8日交节。“立”,是开始之意;“秋”,意为禾谷成熟。

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在节气排列顺序上,处暑在立秋之后,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末暑)才出暑。二十四节气有“三暑”(小暑、大暑、处暑),“三暑”中间还夹一个“立秋”节气,立秋之后才是处暑(末暑)。

“三暑”与“三伏”均代表高温酷热天气,“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暑天比较长。

立秋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从立秋开始,阳气渐收,万物内敛。立秋与立春、立夏、立冬并称“四立”,也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秋天是禾谷成熟、收获的季节。立秋时,古时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 还有“贴秋膘”、“咬秋”等习俗。

55
首页八字生肖起名星座风水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