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俗 > 我们为何在正月初一过年 为什么正月初一是我们过年的日子

我们为何在正月初一过年 为什么正月初一是我们过年的日子

时间:2023-10-07 13:00:04作者: 神座网来源:八字算命

我们为何在正月初一过年 为什么正月初一是我们过年的日子

不知道大家在过年的时候是否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为何在正月初一过年?为什么都是在正月初一过年呢?这个日子有什么特殊的吗?应该有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惑,但是却不知道这到底是是为什么,大家想知道的话,可以和小编一起看看下面的为什么正月初一是我们过年的日子,希望能帮到大家。

【我们为何在正月初一过年】

对于中国人来说,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莫过于中国传统新年——春节。春节又称大年,一般指正月初一,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在民间,从腊月的腊祭一直到正月十五过完元宵节,这个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才算落幕。2024年春节 2024年春节是几月几号>>>>

古代过年并不总是在正月初一

众所周知,中国的“年”起源于古代腊月的祭祀活动,一般发生在每年的“岁首”。而这个“岁首”的具体时间,在汉武帝之前是一直随着王朝更迭不断变化的。

传说中最早的年,起源于夏朝。夏朝第一个君主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发现每三十天都会出现一次规律的潮汐,而大概三百六十五天又会出现一轮寒炎冷暖的四季变化,于是创造出了太阴历,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阴历、农历,又称为夏历。

夏历按照月亮圆缺的周期,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所以在夏朝的时候,是在正月初一过年的。

可到了商朝,商汤好不容易灭掉了夏桀,为了彻底改变夏朝遗民和天下臣民对夏朝的印象,便从历法上进行了修改,也就是古时说的“改正朔”。商朝把一年的岁首改在了农历十二月初一,那么,商朝时期,人们是在腊月初一过年的。

周武王灭掉商纣之后,当时的“国务卿”是周武王的四弟周公姬旦,他提议周朝也要像商代夏一样“改正朔”,来表明周朝的正统性,于是便把岁首又向前提了一个月。因而在周朝,人们在农历十一月初一就过年了。

秦始皇一统全国后,李斯等人也向始皇帝提出“改朝换代”必须要“改正朔”的建议。秦始皇便又将“岁首”月份向前推了一个月。也就是说,农历的十月初一,才刚刚秋天,秦朝人就开始忙活过年了。

后来汉高祖刘邦平秦灭楚,建立了大汉王朝。汉高祖是个粗人,对这些繁文缛节并没有太在意,也就没有对所谓的“正朔”进行修改,一直延续着十月为岁首这个事。直到汉武帝刘彻即位,才想起来“改正朔”的事。汉武帝制定了《太初历》,遵从夏历,以正月为岁首。

后来的朝代也一直没有再因政权更替进行无谓的更改。中国人过年又正式回到了正月初一了。

正月初一在古代也不叫“春节”

不同时代,不同叫法

正月初一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叫法。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叫做“三朝”“正旦”“元日”“岁旦”;魏晋南北朝时期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者“元日”。

古代过年,是在过“元旦”

所以古代的“元旦”和现在的“元旦”不是一个概念。现在的元旦是指公历 1 月 1 日,而在古代,元旦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也就是正月初一。中国古代过年,其实是在过“元旦”

【为什么正月初一是我们过年的日子】

古代典籍怎么说

在古代典籍里,正月初一这一天几乎就没提过“春”的字眼,“元”和“旦”这俩字倒是经常被用到。比如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介雅》:“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宋代吴自牧《梦粱录》:“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为什么呢 ? 正是因为我国的古代并不是一直以春天的开始为一年的开始。

20世纪以后

不过那时候“春节”一词也是存在的,只是另有所指,即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立春”节气。那么“过年”怎么又和“春节”扯到一起了呢? 这已经是 20 世纪以后的事了。1912 年,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不再以农历清朝宣统年号为主,而采用国际通用的公历纪年,宣布公历 1 月 1 日为“元旦”,并主张国民过“新”年而不过“旧”年。然而习俗的力量是巨大的,老百姓过惯了正月初一的大年,依然习惯于过农历“年”。公历新年呢,还是叫“元旦”,这就把“元旦”和“过年”给分开了。“春节”从此就专指过年,也从此具有了现代春节的含义。

古时候人们如何过“年”

掐指一算,中国人过年已经有了 4000 多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几千年中,人们都是怎么过年的呢?

如上所述,如果生活在秦朝,你将度过一个秋季版的春节。因为秦朝的岁首是十月初一,这个时候正好是秋末丰收时节,全国上下沉浸在硕果累累,一片喜气洋洋的氛围之中。祭祀是中国人庆祝节日的永恒主题。所以秦汉时期的人们过年,除了祈福庆收之外,祭拜祖先也是最重要的活动和习俗。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庆祝习俗愈渐丰富多彩。燃爆竹、换桃符、饮屠苏酒、守岁阳、游乐赏灯统统都在这个时期进入到人们的视野。那时候的上流社会比较会玩,“除夕”和“守岁”就最早起源于晋代。

唐朝的时候流行“拜年帖”,相当于现在过节送“贺卡”。老百姓用梅花笺纸题辞祝贺赠与亲朋以表心意,皇室则会用金箔制作赐予大臣。唐玄宗还颁布了《假宁令》,唐朝的“公务员”过年期间也可以享受年假,过一个好年。

到了宋朝,北方人过年开始流行吃饺子。除此之外,餐桌上还增加了各种各样的经典美食来撩拨你的味蕾:东坡肉、屠苏酒、百事吉、春盘、鱼生、术汤、索饼五辛盘等等。人们普遍开始用纸包火药做成的爆竹,“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一年中人们的辛酸得失在这响彻天际的爆竹声中统统烟消云散。

经过千年的发展,明清时期过年的习俗变得十分成熟且相当隆重。接灶神、贴门神、除夕守岁、十五赏灯会都已经成为了盛行的习俗和活动。各地制灯工匠和商人云集京城,把自己的产品拿到东安门外迤北大街售卖,庙会也开始了,好不热闹。直到今天,人们过年也还一直延续着千年的传统,全家团聚,饮酒,吃饺子,放烟火,赏灯,放鞭炮,拜年……历经千年,年味儿不变。

春节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日子,大家都会聚在一起,吃吃饭聊聊天,一年之中难得休息时刻,祝大家在春节吃好喝好。

大年初一风俗有哪些?

大年初一风俗习惯有很多,每个地区都有过年的讲究和风俗。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大年初一早上吃汤圆的习俗(早餐吃素),吃汤圆意味着团团圆圆、阖家幸福。此外在做汤圆时很有讲究,为了图个吉利,人们会把硬币、花生、芝麻、糖、红枣包在汤圆里面,吃到放糖的汤圆寓意着生活甜甜蜜蜜,而吃到包有硬币的汤圆,则寓意着“财运亨通”,表示会发大财。大年初一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俗称“开门炮仗”,寓意着开门大吉,这也是迎接新岁的一种表达方式。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辞旧迎新,人们期盼着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早起放开门炮也是迎接喜神、财神的一种方式,寓意着财运到了、福运到了。这就是正月初一这天的习俗,希望每个人都能获得好运。

正月初一春节的风俗是什么?

正月初一这天的习俗有很多,比如有些地方在正月初一这天会吃饺子,吃饺子流行于北方地区,一般除夕吃肉馅,大年初一吃素馅。吃汤圆:汤圆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具有特色的食物,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对幸福生活的一种向往和期盼。拜年: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给压岁钱:压岁钱是汉族的传统年俗,一般在新年倒计时由长辈将钱装在红包内给晚辈。穿新衣服:穿新衣服是指新春时节,通过穿新衣服来表达一种喜庆的寓意。每一个风俗都是为了能获得好寓意和好兆头,这些好运势我们要好好利用起来。

正月初一的禁忌

正月初一这天除了要注意讲究好寓意之外还要注意这天的禁忌。大年初一不要打碎瓷器、不要晒棉被。在大年初一打碎瓷器(碗、瓶瓶罐罐)是不吉利的,但是如果不小心打碎了也不要害怕,我们只需要心里念“岁岁(碎碎)平安”就行。大年初一不动剪刀,不做针线活。大年初一在农历中是一年的第一天,俗话说“开头顺,事事顺”,按照老祖宗的话说,大年初一这天是不能动剪刀的,也不能做针线活,这样可以避免在新的一年里招惹口舌之争。在大年初一这天,家里的长辈一般都会把家里的剪刀和针线藏起来,这样可以避免有人误拿它。寓意不好的事情一定不要去做,避免出现各种不吉利的情况。

49
首页八字生肖起名星座风水民俗